close

2019/5/10 Day2 系統裝設兩天後讀取資料
第一張圖是核心溫度(蜂巢的正中央區域),可以看到溫度控制在攝氏34.9 +/- 0.2 度,溫度非常穩定,不會因為外界日夜溫差而波動,這是由工蜂努力控制的結果。
第二張圖是蜂巢的邊緣區域,目前偵測的是比較靠近巢口端,高度大約在中央的位置,可以看到溫度明顯比核心溫度低了大約4.2度,也明顯會因為日夜溫差而波動。
第三張圖也是蜂巢的邊緣區域,放在靠近箱側,但是今天早上決定把它移到箱子外面,取環境溫度。所以可以看到溫度有一顆陡降。

在任何地方只要有網路就可以從雲端讀取資料。(濕度資料有,也是測核心位置,但我沒貼上來)

2019/5/8接待芬蘭商Io-Loving的參訪,接洽已經商用的物聯網的元件及技術應用於養蜂以及作物的用途的實驗。希望這項技術與產品未來可以在亞洲地區推廣。
(大家第一個問題應該是這個元件要夠便宜對吧?搜尋到的資料來看,一個已經在5美元內,如果大量應用,有可能降到1美元。基地台目前是100美元。真的已經很低。)

原理上就是在蜂箱內的不同區域以及外部放置數個小型環境偵測器,搜集例如溫度及濕度的資料,持續透過gateway(基地台)傳送到雲端進行即時監測與資料分析。
即使是土壤一定深度下的資料也可以無障礙即時監測。

這樣將資料即時儲存在雲端,若有異常,系統可以設定異常標準,可以發送訊息到手機或家中的終端機。

我粗略想到應用於蜜蜂可能的實驗設計:
1. 透過資料的分析,包含蜂箱內不同位置的溫濕度差異,了解例如蜂群產卵狀況,蜂蜜儲存狀況,或者發生疫病蜂勢衰弱。可能的決策包含是否換王,是否缺糧需要餵食,或者需要增加工蜂支援本群,或者可以採收蜂蜜。
2. 如果在病群以及失王群也設置,也可以比較正常群與異常群的溫濕度差異,取得一個差異的基礎值,未來透長期監測時可以比對,了解蜂群是否遭遇已知的異常狀況。
3. 如果持續長年監測,也可以建立一整年蜂群發展的基礎資料,透過每一年的比對,可以了解氣候異常或變遷對蜂群的的影響,預測並擬定策略因應未來的氣候挑戰。
4. 如果蜂群發生被偷盜的情形(蜂箱內外都設置感測器),如果數據可以看出突發的劇烈變動,也許也可以及時發現,發送訊號到養蜂人的手機或其他終端裝置進行處理。
(但可惜廠商無法供應這麼多個元件做測試,所以只能挑一個正常蜂群監測核心,周邊,箱外三個簡單條件,讓我們看看長期資料可以看出什麼吧!)

 

如果應用在作物,例如地瓜,可以監測土壤溫濕度,採收時監測元件會一起被採收,一起運輸,一直到儲藏,到賣場,都可以一直傳送環境資料給系統,全程了解作物歷程的物理訊息。這套系統已經成功地運用在一家全球前三大的荷蘭馬鈴薯公司。

 

目前物聯技術大致上有幾個公司或者集團在推動: 
Sigfox, LoRa, NB-IoT, Wi-Sun

今日接洽的主要是LoRa聯盟技術,適合應用於農業。
Sigfox是一家公司,目前佈建速度最快。
NB-IoT受到主要電信公司支持,但或許在農業上不如LoRa適切,因為目前看起來成本較高。
Wi-Sun則是目前日本智慧電表所採用的系統,台灣也在發展。

實際裝設在蜂箱的狀況如下:(巢框正中央是包含溫濕度的元件.在後方棧板上有另一個元件有兩個溫度偵測探針,但沒有濕度偵測)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光農園 的頭像
    微光農園

    微光農園 的部落格

    微光農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