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一 New bees 新蜜蜂(圖取自Green peace影片 New bees)

 

新蜜蜂

綠色和平拍攝的兩分多鐘的寓言式短片,描述自從自然界的蜜蜂滅亡,花朵都無法被授粉之後,人類製造了New bees 新蜜蜂(也就是機器蜜蜂Robot Bees),解決了作物授粉的困境。

新蜜蜂有優良的三角定位系統,可以記錄哪朵花已經被授粉,不會錯過。新蜜蜂不會疲累,背部有太陽能光電板自動充電,造價低廉,配備有殺蟲劑可以在虎頭蜂攻擊時撲滅天敵,並且程式設計成不會傷害人類(黑鏡影集 Black Mirror 的 Hated in the nation 裡面機器蜜蜂攻擊人類的情節太惡劣了,完全汙辱了機器蜜蜂,那是絕對不會發生的,是吧!?)。畫面慢動作拍攝孩子笑容燦爛的在陽光灑落原野跳躍奔跑,宣示著這是一個美麗新世界。

片尾請大家自行搜尋Robot bees。如果您真的有去查,會發現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正在設計研究機器蜜蜂,噢!或許這個預言離我們沒有很遠,是嗎?

影片最後打出影片贊助廠商,例如:孟山都,先正達,拜耳,...等等國際基改種子及農藥公司赫然在列。嗯,是的,如果我們繼續操作化學農業的話(很諷刺的是,在當年這叫做綠色革命),這些公司真的會贊助機器蜜蜂的計畫吧?這當然是綠色和平組織的黑色幽默了。

影片最後認真問了個問題:”我們要創造一個新世界,還是守護我們原有的這個世界?“

科技至上的人恐怕覺得無所謂吧?經濟發展至上的人更是如此吧?尤其是狂喊發大財以及聽了發大財就會狂喜的人。

但是,也有很多人無法想像與欣賞沒有蝴蝶,沒有甲蟲,沒有蜜蜂的世界?

如果您是前者,那就不要看下去了。如果您是後者,希望我們能夠協力守護這個美麗而豐富的世界。

 

圖二 氣候異常造成今年台灣蜂蜜嚴重欠收

 

氣候異常

今年微光綠色保育農園到了五月底,蜂箱內卻依然完全沒有蜂蜜。相較於去年,四月初就有蜂蜜可以採收。
養蜂界哀鴻遍野,據稱是70年來收成最差的一次。

原因之一是冬季太暖,沒有一段夠長的低溫,龍眼樹開花狀況很差。春季持續下雨,也把花蜜洗掉,蜜蜂無法採集。其次,荔枝椿象大發生危害龍眼樹及荔枝樹。接著,因為荔枝椿象危害,農藥施用也造成蜜蜂中毒。

一反常態,一些比較有先見之明的蜂農初春就開始把蜜蜂賣掉,換些現金。正常狀況下,入春不會有人賣蜜蜂的,因為準備要採蜜了。

也許是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今年5/11夏威夷測得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創三百萬年來歷史新高,超過415ppm。也許是北極震盪造成異常被放大,也在同一天,北極海氣溫達到攝氏29度。總之,整體氣候的挑戰比以往嚴峻。養蜂越來越困難是大家幾年來的感受。

蜜蜂是自然界最有效率的授粉昆蟲。一群正常蜂群有2~3萬隻的蜜蜂,一般採蜜範圍約半徑2~3公里,蜜蜂全身佈滿樹狀分枝之的毛髮,可以沾附花粉,在花朵間穿梭,很快可以大面積,大數量的授粉。

尤其是對於需要開花結果的作物,採種的作物,更是重要。當然,還有非人類的作物,許許多多自然界多樣化的野生的植物,也需要被授粉,開花結果,不斷的繁衍。

除了一般蜂農養殖的西洋蜜蜂之外,俗稱野蜂的東洋蜜蜂大約三年前因為遭受從中國福建省傳入的東方風囊狀病毒,迅速傳播全台,造成許多野外植物或者中高海拔山區的水果等作物授粉不良,所幸蜂友們這兩年有觀察到野蜂慢慢復甦的跡象,值得欣慰。

 

圖三 土壤是活的,一把健康的泥土中的生物數量超過全球總人口(圖取自Soil solutions to climate change - Narrated by Michael Pollan )

 

養蜂學課程的主要目的

微光農園在新竹縣竹東社區大學開設養蜂學與生態永續課程已經三年,一方面是這幾年養蜂形成一種風潮,但更重要的是透過養蜂,讓大家知道化學農業已經造成土壤有機質減少,土讓中的微生物及動物的生態貧瘠。慣行農業只好加重施肥,並用農藥及除草劑減少管理上的成本。

但化學肥料的有效利用比例其實很低,因為化學肥料需要水分才能解離為植物可以吸收的養分,雨水太多又會將化學肥料沖刷到河川等水體造成優養化。化學肥料,農藥及除草劑也造成土壤微生物及小動物生態的失衡與貧瘠,不利植物與微生物共生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土壤有機質的形成需要微生物,所以也不利於土壤累積有機質。

因為慣行農業(綠色革命)以來,平均而言土壤有機質損失50%以上,造成土壤貧瘠,結痂,甚至沙漠化。

也因為施用化肥,加速土壤有機質消耗,原本在土壤中的碳儲存被釋放到大氣中,造成溫室氣體濃度過高,引起溫室效應。

 

圖四 自然農業可以把大氣中過多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重新儲存回到土壤形成有機質,減緩溫室效應 (圖取自Soil solutions to climate change - Narrated by Michael Pollan )

 

解決溫室氣體失控,重新將碳儲存於土壤

溫室氣體失控的狀況事實上可以用自然農業(或者廣義的生態農業,友善環境耕作,以及有機農業。這些農法的定義或有分歧,但在這裡先寬鬆的看待。)來解決,植物利用其高效率的光合作用,吸收太陽光能量,將大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合成養分,經過一系列生物作用,重新將大氣中過多的碳儲存回土壤,形成有機質,不但解決溫室氣體效應,也恢復土壤的養分。

研究統計發現,只要世界各國都能致力讓耕地土壤每年增加0.4%的含碳量,就可以吸收每年大氣中75%的碳排放量。因此,法國呼籲世界各國一起執行這個可以達成的目標。

植物在其一生中,光合作用的能量所製造的養分主要是葡萄糖,除了供應植物生長之外,大約有1/4由植物的根部滲出到土壤,稱為根部滲出物(root exedates)餵養植物根圈附近的細菌及真菌等微生物,也引來這些微生物的掠食者,形成土壤中的生態系統。這些根圈附近的真菌及細菌可以與植物根系共生,深入土壤結構與植物根系共生,讓單純植物根系取得或吸收原本植物本身無法吸收的的礦物質,養份及水份。如果沒有真菌的共生,植物的根系只能夠接觸到4%的有效土壤。如果沒有細菌的共生,土壤中的礦物質無法解離為植物能夠吸收的游離態。

接著,這些微生物及生物的代謝物,殘骸,被分解之後成為土壤的有機質,並形成良好的土壤團塊,可以保肥,保水,排水,保暖,維持微生物生態並與植物根系共生。

邏輯上,化學肥料會嚴重影響土壤微生物生態,植物的根系缺少微生物的共生合作,無法有效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只好一直施用化學肥料。接著,土壤微生物菌相貧瘠,作物容易發生微生物病以及病蟲害,於是只好施用農藥。除草劑的施用也傷害土壤微生物以及植物的多樣性,卻只是人類為了貪圖便利,降低成本的方便之門。

實務上,有幾個簡單方法可以加速土壤恢復生機:

  1. 避免使用化學肥料,不使用農藥及除草劑。
  2. 不翻耕。這是因為微生物以及小動物大多在表層土壤,良好的土壤團塊及有機質有都在表層。翻耕會要成土壤結構破壞,微生物暴露在紫外線。此外,重機具翻耕會造成土壤有一層被壓實,讓植物根系難以穿越的土層。
  3. 適度保留雜草,不暴露土壤。雜草的根系也會跟微生物共生,雜草保護土壤不受烈日曝曬,可以保濕,並提供天敵昆蟲及動物棲地。
  4. 謹慎移入有機資材。無污染,就近的農業廢棄物可以作為微生物的食物源,並累積土壤的有機質。例如砍下的雜草,雜木,花生殼,龍眼殼,稻桿,...等等。
  5. 引進健康土壤中的微生物菌落。請參考KKF採菌養菌法(新糧食淨土協會)

 

農業的基礎是生態業

農業是高度知識與經驗密集的行業。

化學農業(或稱慣行農法)確實把知識與經驗門檻降低了,一種作物,什麼時候該施什麼肥,什麼時候該施什麼藥,問問種植過的農民或者農藥行大約就知道。

舉例來說,福岡正信自然農法的稻麥輪作的方法,是經過三十年的自然觀察,實驗,才得到的一套操作方式。還不能直接搬到台灣來操作,因為日本是溫帶,台灣是亞熱帶。溫度,降雨,土壤條件,生物環境都不一樣。

這就是自然農業的困難,但也是充滿生機的挑戰。

自然農業需要大量的田間的觀察,紀錄,干擾,驗證。

 

農業政策的配合

蔡英文主政下的農業政策確實有新的好的發展,例如友善環境對地補貼。不補助農作物的產銷,而是補助不去破壞環境生態,對水資源,土壤,生物多樣性友善的操作方式。例如開放由農委會管轄的小農的小型加工室,使得小農的農產品可以被充分利用保存,不需完全仰賴大型農產品加工廠。尤其友善環境農業或者自然農業多半是小農操作,不是企業農。

我們應積極監督政府將農業研究資源轉向自然或者友善環境耕作方式。例如農業試驗所,農業改良場,林物局等等。協助自然農業加速每一種作物及環境的學習曲線。

因為自然農業不只是提供人類安全且富含能量的食物,同時會解決造成氣候變遷與震盪的溫室效應。溫室效應近年有加速的跡象,造成極圈融冰,海平面上升,海洋生物資源巨變,很難預測繼續惡化的後果,也增加巨大的社會成本。

 

最後,回到”新蜜蜂“的提問:”我們要創造一個新世界,還是守護我們原有的這個世界?“ 

您說呢?

 
arrow
arrow

    微光農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